#從哪個方位望金門?
#11月19日。古寧頭。(陳炳容老師導覽)
我們隨著金門資深文史學家陳炳容老師,先來到湖下第一營區(W027)。
在秋日暖煦的陽光之下,海很藍、空氣很乾淨,對岸很近。
很藍的海的對面是廈門、同安。
非常清楚。
圖1-3:望向古戰場的大學生。
圖1-4:雕堡與望出去的斷裂的海。
360年前的今天,1663年11月19日(康熙2年10月20日)
在這裡看到的這片海上,有著一場戰役—烏沙頭海戰(註2)。
荷蘭人在統治臺灣38年被明鄭趕走之後一直心有不甘,於是和清朝聯合起來(清荷聯軍)攻明鄭(鄭經)。
清荷聯軍勝、明鄭敗。
這場戰役影響金門很大,
鄭經軍隊無法防守,一步一步後退,退到東山,再退到臺灣,
許多文人(如:沈光文,註1)也是在當時時空背景下逃往臺灣。
烏沙頭海戰戰役後,清朝對金門採取「遷界」,下令幾天內金門人要遷回大陸。
由於沒有那麼多的船,許多金門人拆門板打算漂流回大陸,然而更多是漂流失敗在海中而亡的人。
對金門而言是一段悲慘的歷史。
之後國軍退守金門時,亦認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地點。
在這裡興建雕堡與地下坑道。
這裡的雕堡也學習越戰經驗,雕堡外都有護城河(壕溝)。
由於這個地點離中國大陸很近,
晚上寂靜也能聽得到對岸的廣播,
有許多兵是跟著國民政府從大陸撤退而來。
當時對岸採取心戰,找了這些小兵們的奶奶們廣播,奶奶叫著孫子的名:「阿明啊,你在哪裡!阿媽好想你好媽好想你~」
村子裡也有人上午至廈門採購結婚用品,而再回來已是50年之後。
也有對面的姪子發射宣傳彈打到金門的舅舅。
……。
我們站在這片軍事營區望向這片海,望著對岸。
這些聽來似乎遙遠又荒謬的故事。
都是真真實實發生過的事。
海的中間彷彿有一條線。
畫開兩邊。
海在我們眼前斷裂。
之後又過了38年的戒嚴時期。
在這段時間裡,臺灣在經濟起飛之時,金門卻處在單打雙不打的時空裡。
金門家裡要有籃球、排球、乒乓球都要經過申請、有蚵農證、有金門專用貨幣,到臺灣消費要換錢。
這是處在臺灣的我們無法想像的事。
金門不僅跟中國之間有著斷裂的海。
向東,在和臺灣本島之間也有著一片斷裂的海。
現今的金門,也還是一個奇異點般的存在。
時間、空間都被凝結在某一個神祕的點上。
這麼靠近中國。
卻在諾多營區中已不見阿兵哥。
跑單幫文化依然。
在碼頭、機場、路上有到操著不同方言的人往往來來。
但我們以金門高梁為傲。這是在哪裡都釀不出來的味道。
這也是許多邊界島嶼的故事,無法僅訴諸三言兩語之中。
註1:沈光文,南明時期文人,明末作為明遺民跟隨福王。1649後流寓金門、中國沿海、臺灣,明確時間及寓所不知。1661年,鄭成功率軍攻下台灣,明朝遺老紛紛入台隨鄭,聽聞沈光文在臺。鄭成功收復台灣,以及這些不願歸順清朝的文人學士的入台,大大提高了台灣社會崇尚文化的風氣。以較早到台的沈光文為主,以及較著名的王忠孝、辜朝薦、沈佺期、郭貞一、李茂春、許吉(火+景)等人一起,開始提倡和宣傳傳統文化,將中華文化的種子播撒在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上。他們以傳統的詩文形式,寫下了台灣第一批書面的文學作品,有感時懷身和記述當地風土民情的詩文,其中後者有《台灣輿圖考》一卷、《草本雜記》一卷、《流寓考》一卷、《台灣賦》一卷、《文開詩文集》三卷,留下若干紀錄當時台灣風土民情的第一手資料,是從事台灣文獻為第一人。在文學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沈光文晚年定居目加溜灣社(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他對當地原住民做出了一些醫療、文教方面的貢獻。資料來源:中文百科(2023年11月)。沈光文。https://www.newton.com.tw/wiki/%E6%B2%88%E5%85%89%E6%96%87
註2:烏沙港一帶之史事(陳炳容老師提供)
(2)曾是施琅征台的出發地之一。
--
每次聽這些走讀或參與金門的活動都覺得感動滿滿,好像更貼進了土地。
這也促使我很想幫大學生們排些走讀,走出教室、走進曾經的那個時空,好好地看一下這片土地。
而不是只是成為在金門待了四年的異鄉陌生人。
這星期從《斷裂的海》到走讀古寧頭,滿滿戰務時期與邊界思考。
還有最近的后湖海醮。
資訊對我而言很爆量,對學生一定也是。
我想我還是需要再多一點點的時間串一下到底該怎麼安排。
先紀錄下來,成為我的養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