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9日 星期日

頭六

2023.7.8 今天頭六
涼爽又黏黏的夏日夜晚
頭六
難得有不用蓮花趕工的日子(至少108組,一組三十五扣扣,蓮花組家庭代工非常溫馨)
閒下來的晚上 坐在院埕中
還是拿出了福紙
伴著香水百合的芬味 慢慢折著蓮花
一坐一躺
讓我們好好享受最後幾晚美麗的祖孫時光

#謝謝阿嬤高齡,陪我很久

#在這個院子裡 搬椅子賞月 是那麼自然的事
在這個院子裡 搬椅子折蓮花 也好像只是賞月一般的事

#昨天和今天大家幫阿嬤折了旅行組及各種衣服組合
祝阿嬤開心上路,旅途愉快



今晚突然閒下來 很想哭
但不是難過

阿嬤剪腳趾甲要用大剪刀
大家特地為她買超厲害的指甲剪

看黃曆出門拜拜跟農作
負責一堆田地

這些都是我的阿嬤

頭八

頭八
今天給阿嬤燒庫錢

老爸叔姑先畫押蓋指印簽契約要轉三億六千萬給阿嬤(我看他們都沒認真看契約內容,賺不夠不知道怎麼辦?簽賣身契耶
燒庫錢時從洋樓跟三億六千萬XD跟旅行組中燃起的火焰
和著道士吟誦的〈十月花胎經〉聲
很傳統
很古典
很寧靜(內心
非常有fu

十月花胎經https://youtu.be/Y2xJJ3Hbjes
#十月花胎經其實是一首唸歌,通常在燒庫錢時吟誦
經篇https://youtu.be/Y2xJJ3Hbjes
唸歌篇https://dl.lib.ntu.edu.tw/s/kua-a-tsheh/item/691865

#系主任是民俗學專家,如果是她一定可以說更多

#感謝禮儀社人員,幫我再一次投遞/轉寄明信片到酆都市

#阿嬤旅行組是眾孫輩送阿嬤的禮物
腦洞大開用福紙折了各種衣物
除了二個旅行箱
有海灘組:洋裝、連身泳衣、夾腳拖、草帽、墨鏡
晚宴組:復古帽、正式洋裝、高跟鞋、手拿包、錢包
休閒組:短褲、拖鞋、鴨舌帽、小寶還送了一個回力鏢
準備送阿嬤出去旅行

#今天還有藥師懺




記得她西拉雅族的外公都去山裡做生意,一去好久,然後帶著好多東西回來給她們;記得小學的日本女老師對她好好非常好;記得聽到警報聲躲進防空洞;記得她去她大舅家的棺材店還是葬儀社幫傭,沒有薪水只供飯菜,還看著大舅小孩可以去讀書而她不行;記得她去電影院在外面遇到變態,是打開大衣的暴露狂,然後她一輩子都沒說,到九十歲才講出來;記得為了沖喜嫁過來,然後因為腰痛被說娶了病罐子;她腰痛了幾十年,結果拿出一堆超大超硬的膽結石,只是膽結石而已;記得她每天早上看黃曆決定今天做什麼事去哪裡,也許是騎腳踏車去公婆的墳上除草、也許是播種、也許是載著鋤頭去田裡、也許是打電話叫人來整批收割;記得她不吃牛,因為牛是下田工作的好朋友;記得她養的最後一隻小豬是給小兒子結婚用,之後就沒養了;記得她跟阿公是以日語叫彼此名字,不想讓小孩聽到的事就用日語溝通;記得大家叫她英裕嫂……,好多好多的故事,這是莊嬌的一生。

記得我的日語是阿嬤教的;記得那個月亮很美的半夜我拉椅子在院子賞月嚇到阿嬤;記得追夕陽被枯死的向日葵嚇到,阿嬤說那是為了榨葵花油;記得阿嬤跑來通舖說要跟我睡;記得中秋節院埕烤肉跟堂弟跨年帶單槍回來投影在三合院白牆上放跨年晚會;記得這個有阿嬤溫暖的三合院……

好多的記得,想到可可夜總會說的不再被記得的時候就是真正的死亡。在治喪的這段時間裡,我們用各自的方法想念她,聊著阿嬤,想我的媽媽/我的阿嬤作文怎麼寫;做紙紮旅行組,在說說笑笑跟親戚家人陪伴中緩解憂傷。我想,父後七日這段時間是非常需要的也是彌足珍貴。

我沒有捨不得,只是很難過,還有一點點的小遺憾。遺憾端午節沒有回來,不知道阿嬤有沒有在等我們?

金門科普:普渡

 1. 由於金門歷經戰事,因此金門在進行普渡法事時,法會上會擺上頭、手、足、身軀,供另一個世界需要的弟兄或人民修補。


2. 金門的中元普渡/盂蘭盆節不一定是在七月十五日,有些聚落會在七月底,有些聚落有十二年一次的大普渡(例如后湖海醮)。供桌上除了食物之外,也會擺上各式玩具,留給戰火中喪生的孩子們。現在也能看到玩具變化成為擺上各式模型的創意巧思。

3. 金門的看桌文化,還能看到用海味、雞肉或內臟做成的八大、八小、五湖、四海等。

從哪個方位望金門?古寧頭—北山古洋樓

 #11月19日。北山指揮所。


這次小走讀的最後一站來到北山指揮所。
這是在民國38年國軍和共軍發生的古寧頭戰役(1949年10月25日-27日,50小時),國軍勝。
五十小時的登陸、指揮所的互相攻戰、古寧頭巷戰。
五十小時中共軍即喪生三千多人,連國軍加起來共五千多人亡,這些軀體就疊在附近空曠處。
北山指揮所上的步槍彈孔在在顯示著當時戰役的激烈。如果這一場戰役國軍沒守下來,則現在的中華民國臺灣可能就不是中華民國臺灣了。
(註:這些當時喪生後處在另一個世界的國共弟兄,後來要求分開祭拜則是另一個故事了。)

陳老師說經過訪談當地居民,那時共軍打到古寧頭村落中,還好對居民是友善的,沒有將古寧頭的居民作為俘虜。而古寧頭的居民也見共軍可憐(五十小時未吃未喝)供其飲水、食物。這也是戰火中能看見的暖光。

現在北山指揮所的右半部份(以神明祖先位置來看是右半)被蔡董所標,作為民宿經營。
雖然有些人會納悶住在這麼多人傷亡的地方過夜是怎樣的感覺,總歸目前這是一間成功的民宿,並且其經營法則也將作為經營者台大博士論文中的一部份,日後大家也許都能拜讀得到。





#金門科普(普渡)
1. 由於金門歷經戰事,因此金門在進行普渡法事時,法會上會擺上頭、手、足、身軀,供另一個世界需要的弟兄或人民修補。

2. 金門的中元普渡/盂蘭盆節不一定是在七月十五日,有些聚落會在七月底,有些聚落有十二年一次的大普渡(例如后湖海醮)。供桌上除了食物之外,也會擺上各式玩具,留給戰火中喪生的孩子們。現在也能看到玩具變化成為擺上各式模型的創意巧思。

3. 金門的看桌文化,還能看到用海味、雞肉或內臟做成的八大、八小、五湖、四海等。

金門科普:金門、廈門到底有多近?

 是小三通船30分鐘的距離。


是7KM那麼近、正式金廈泳度2個人接力、1人3.5KM就可以游到的距離。


是抱著籃球漂漂漂就可以漂過去的距離。

(註1:詳可見林毅夫事件,現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學家,外傳他抱著一顆籃球,不過他聽說他本人說不要小看他的體力,他是游過去的!

註2:此事件之後,金門人家中不可有籃球、排球、乒乓球等可漂浮物品,若要購買需先申請登記)


是廈門大樓打上跑馬燈,我站在小金雙口海灘可以清楚地將這些跑馬燈上的字念出來的距離。

(註3:廈門是中國的幾個示範城市之一,上海、香港亦為其中。蓋上許多高樓大廈、每晚閃著霓紅燈與跑馬燈,展示給金門看中國有多發達、發展進步地有多好。)


是大家看廈門煙火秀慶祝元旦的距離。





從哪個方位望金門?走進歷史場景—古寧頭1:湖下第一營區

#從哪個方位望金門? 

#11月19日。古寧頭。(陳炳容老師導覽)


我們隨著金門資深文史學家陳炳容老師,先來到湖下第一營區(W027)。

在秋日暖煦的陽光之下,海很藍、空氣很乾淨,對岸很近。

很藍的海的對面是廈門、同安。

非常清楚。


圖1-1:古戰場這片海。


圖1-2:非常清楚的廈門。

圖1-3:望向古戰場的大學生。

圖1-4:雕堡與望出去的斷裂的海。


圖1-5:湖下第一營區W027中的營區介紹。



360年前的今天,1663年11月19日(康熙2年10月20日)

在這裡看到的這片海上,有著一場戰役—烏沙頭海戰(註2)。

荷蘭人在統治臺灣38年被明鄭趕走之後一直心有不甘,於是和清朝聯合起來(清荷聯軍)攻明鄭(鄭經)。

清荷聯軍勝、明鄭敗。

這場戰役影響金門很大,

鄭經軍隊無法防守,一步一步後退,退到東山,再退到臺灣,

許多文人(如:沈光文,註1)也是在當時時空背景下逃往臺灣。

烏沙頭海戰戰役後,清朝對金門採取「遷界」,下令幾天內金門人要遷回大陸。

由於沒有那麼多的船,許多金門人拆門板打算漂流回大陸,然而更多是漂流失敗在海中而亡的人。

對金門而言是一段悲慘的歷史。

圖2-1:1663年明鄭與清荷聯軍烏沙頭海戰圖,佚名繪,1670年;荷蘭國家博物館;圖片由陳炳容老師提供。

圖2-2:左為荷蘭艦隊統帥博特,右為烏沙頭海戰圖,佚名繪,1670年;荷蘭國家博物館;圖片由陳炳容老師提供。



之後國軍退守金門時,亦認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地點。

在這裡興建雕堡與地下坑道。

這裡的雕堡也學習越戰經驗,雕堡外都有護城河(壕溝)。

由於這個地點離中國大陸很近,

晚上寂靜也能聽得到對岸的廣播,

有許多兵是跟著國民政府從大陸撤退而來。

當時對岸採取心戰,找了這些小兵們的奶奶們廣播,奶奶叫著孫子的名:「阿明啊,你在哪裡!阿媽好想你好媽好想你~」

村子裡也有人上午至廈門採購結婚用品,而再回來已是50年之後。

也有對面的姪子發射宣傳彈打到金門的舅舅。


……。


我們站在這片軍事營區望向這片海,望著對岸。

這些聽來似乎遙遠又荒謬的故事。

都是真真實實發生過的事。

海的中間彷彿有一條線。

畫開兩邊。

海在我們眼前斷裂。

之後又過了38年的戒嚴時期。

在這段時間裡,臺灣在經濟起飛之時,金門卻處在單打雙不打的時空裡。

金門家裡要有籃球、排球、乒乓球都要經過申請、有蚵農證、有金門專用貨幣,到臺灣消費要換錢。

這是處在臺灣的我們無法想像的事。

金門不僅跟中國之間有著斷裂的海。

向東,在和臺灣本島之間也有著一片斷裂的海。


現今的金門,也還是一個奇異點般的存在。

時間、空間都被凝結在某一個神祕的點上。

這麼靠近中國。

卻在諾多營區中已不見阿兵哥。

跑單幫文化依然。

在碼頭、機場、路上有到操著不同方言的人往往來來。

但我們以金門高梁為傲。這是在哪裡都釀不出來的味道。


這也是許多邊界島嶼的故事,無法僅訴諸三言兩語之中。



註1:沈光文,南明時期文人,明末作為明遺民跟隨福王。1649後流寓金門、中國沿海、臺灣,明確時間及寓所不知。1661年,鄭成功率軍攻下台灣,明朝遺老紛紛入台隨鄭,聽聞沈光文在臺。鄭成功收復台灣,以及這些不願歸順清朝的文人學士的入台,大大提高了台灣社會崇尚文化的風氣。以較早到台的沈光文為主,以及較著名的王忠孝、辜朝薦、沈佺期、郭貞一、李茂春、許吉(火+景)等人一起,開始提倡和宣傳傳統文化,將中華文化的種子播撒在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上。他們以傳統的詩文形式,寫下了台灣第一批書面的文學作品,有感時懷身和記述當地風土民情的詩文,其中後者有《台灣輿圖考》一卷、《草本雜記》一卷、《流寓考》一卷、《台灣賦》一卷、《文開詩文集》三卷,留下若干紀錄當時台灣風土民情的第一手資料,是從事台灣文獻為第一人。在文學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沈光文晚年定居目加溜灣社(即今台南縣善化鎮),他對當地原住民做出了一些醫療、文教方面的貢獻。資料來源:中文百科(2023年11月)。沈光文。https://www.newton.com.tw/wiki/%E6%B2%88%E5%85%89%E6%96%87


註2:烏沙港一帶之史事(陳炳容老師提供)

1)《籌海圖編》載:「料羅、烏沙乃番船等候接濟之所也」
2)曾是施琅征台的出發地之一。


--

每次聽這些走讀或參與金門的活動都覺得感動滿滿,好像更貼進了土地。

這也促使我很想幫大學生們排些走讀,走出教室、走進曾經的那個時空,好好地看一下這片土地。

而不是只是成為在金門待了四年的異鄉陌生人。


這星期從《斷裂的海》到走讀古寧頭,滿滿戰務時期與邊界思考。

還有最近的后湖海醮。

資訊對我而言很爆量,對學生一定也是。

我想我還是需要再多一點點的時間串一下到底該怎麼安排。

先紀錄下來,成為我的養份。